收藏 来雅本月起更名 厦门百货业格局将重新划分
- 发布时间:03-02 14:00
  从本月开始,昔日叱咤厦门百货业的来雅百货,将回归到10年前单店拼搏局面。业内人士称,来雅更名后,将引起厦门百货业界格局的重新划分。
来雅一夜回到10年前
1998年,来雅百货开始涉足厦门百货业,成立了第一家百货公司“来雅嘉禾店”。直到2001年以后,来雅百货才开始与菲律宾SM集团和宝姿集团展开合作,开始“四处开花”,在厦门一度拥有5家来雅百货。
今年3月起,来雅百货在厦门就只剩下SM一家门店。其余三家来雅百货都换成“巴黎春天”。
百货业格局将重新划分
来雅百货从开业至今的10年多时间里,已经在厦门百货业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甚至已经慢慢向外省拓展。“在厦门重新塑造一个百货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百货成长的时空背景很关键。来雅百货以前之所以能在厦门站稳脚跟,是有其时空背景。举个失败的案例,铜锣湾在全国也算一个有实力的连锁百货品牌,但进入厦门的时机不对,选址也不对,导致最后败走麦城。”资深业内专家李先生说。
目前,华联百货、天虹商场、免税商场以及来雅百货等几大百货商场,均各自形成了经营规模,有一些稳定品牌进驻,有较独立的顾客群,且经营风格、经营档次、经营模式等,都已适应了现有的商业竞争环境。
厦门免税商场总经理黄福兴认为,来雅百货更名为巴黎春天后,厦门百货业现有格局将被重新划分。
他表示,对于现有的百货商场来说,在大的经济不景气背景之下,百货扩张迅速应该放缓,走稳健发展线路之外,对于专业于输出管理的企业,还是应该有一定自己的经营权,或者一定的股权参与。因为经营方是想培育一个市场,而投资方更多的是需要利润,二者容易在经营上产生矛盾,此外,经营方在做好了一个市场后,还可能面临着被业主抛弃。
百货业陷入
“千店一面”怪圈
2007年以来,不管是换帅、更名,还是“水土不服”直接撤离厦门,百货业几经变革,留下了为数不多的百货商场,其实力应该不容忽视。但分析人士表示,目前的百货店仍然是“千店一面”,创新不够。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但绝大多数企业还是不能走出这一怪圈。加上经营理念落后,使众多百货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持续下降,与国外30%的毛利率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营销方式上,百货企业大多重促销、轻沟通,这无形中加剧了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在很多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说,百货企业的差异化就是价格的差异化。而促销方式雷同的现象也仍然比较普遍,以价格战吸引眼球的手段仍是其首选,甚至采取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方式来抵御竞争。
目前百货店还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国内的百货企业仍然很大程度上都在充当着“二房东”的角色。通过铺位出租,每年收取一定的费用,并从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由服装品牌公司自己来负责终端的销售,自己依据市场变化、销售情况制定生产计划,而这可能造成百货企业经营者主动性不够。
如今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产品基本购买的要求,而是全面的服务。如何从销售、营销创意、卖场环境等适应并融入厦门市场,这可能需要百货业多花时间和心思来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