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厦门企业逆势增长 工业产值突破3千亿
- 发布时间:02-04 14:54
市经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我市工业经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基本面平稳,员工队伍稳定,产能发挥正常,全部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042.33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呈逆势增长态势,有力地支撑全市社会经济发展。
工业经济运行健康良好
支撑全市经济发展
厦门市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生产增速回落,但工业经济运行健康良好,依然主导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705亿元,增长11.9%,占全市2008年度GDP的45.1%,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一产和三产各7.5、1.8个百分点。工业是创造财政收入的主要产业。据市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统计,2008年,工业共创造税收187.34亿元,增长19.2%,占全市税收总额369.84亿元的50.7%,比全市税收总额平均增速16.9%高出2.3个百分点。
工业创造一半的社会就业。2008年,全市仅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就达到59.5万人,与2007年基本持平。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约63万人,占全市各种所有制单位从业人员以及城镇个体工商从业人员数的50%。工业企业没有大面积减员、裁员,员工队伍稳定,体现出我市工业企业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工业系统是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批企业逆势增长
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
市经发局介绍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快速增加,由2007年末的1750家增加到2008年末的1991家,增加了241家。全年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7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6家。
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一批企业逆势增长。受金融风暴影响,从第三季度起,尽管工业产值增速趋缓,但企业的基本面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面积停产。据统计,实际停产企业约20家,仅占规模企业总数1991家的1%,体现了厦门工业企业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市经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得益于政府与企业的提前谋划,积极应对。据了解,从第三季度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政策:一是企业减负方面,我市在执行国家已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出台了两批减负政策,每年共减轻企业负担约8亿元;二是企业融资方面,利用财政间歇资金支持企业还旧贷新融资,市财政还安排1000万元扶持资金,加强担保融资力度;三是企业开拓市场方面,组织举办了地产工业品本市供需对接活动以及“厦门市名优产品海西行”经贸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扶持措施,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渡过难关的信心。在企业方面,厦门单个工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大,管理规范,对市场判断较准,因此,在本轮金融危机来临之前,相当一部分企业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尽管工业整体发展速度有所回落,但仍有一批优势企业逆势上涨。友达光电、太古飞机等37家企业产值净增超亿元;达运精密工业、EPCOS(原信达电子)、宸鸿科技等17家企业产值增速超过50%。
工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市经发局介绍说,去年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快速增加,由2007年末的1750家增加到2008年末的1991家,增加了241家,全年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7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6家。
厦门市工业区域布局日渐合理,随着2008年一批工业企业由岛内入驻岛外工业园区发展,岛外工业产值比重进一步提高。目前岛外工业产值达到1752亿元,岛内1177亿元,岛外岛内产值比重为59.8:40.2,与2005年相比,岛外比重提高了9.7个百分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工业电耗继续下降,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2008年万元工业产值电耗235千瓦时,比上年度的每万元249千瓦时减少14千瓦时,每千瓦时创造工业产值42.6元,万元GDP耗电800千瓦时,全市化学需氧量新增削减量、排放总量与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排放总量均比上年下降,削减幅度居全省九地市之首。<!--/home/apache/www/focus/xmhouse/newscenter/disp_content.php*http://xm.focus.cn/newscenter/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