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台企落户 带动厦门产业壮大
- 发布时间:12-05 08:32
  印华地砖厂,相信在厦门人的记忆里并不陌生,这是第一家落户厦门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到今天仍在湖里运转。印华来到厦门,是1981年底,那一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动工建设。
厦门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先志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因台而设的厦门经济特区,曾在台商投资大陆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早的时候,有许多台资通过第三地,以“外资”的身份投资厦门,印华地砖厂就是最早的一个。
依托好政策
打好外向型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不久,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经过一年多筹备,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出口加工区正式破土动工建设。
1984年2月7日-9日,邓小平同志到厦门经济特区视察,并亲笔写下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邓小平同志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随后,厦门经济特区从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到厦门全岛131平方公里,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之后又设立3个台商投资区,同样享受特区政策。
黄先志说,从湖里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又设立了3个台商投资区;把厦门列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还允许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中央能给厦门的都给了。而厦门也依托着这些开放政策,打下了外向型经济的基础,黄先志认为,这是厦门经济的一大特点。
为了适应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配合外向型经济,厦门在体制改革上也迈出了大步。把八大工业局改为公司、放开物价、推出4家上市公司……黄先志说,在一些方面,厦门起步很早,在国内算很靠前的,体现了特区“先行先试”的使命。
厦门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其发展成就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缩影
台企纷纷落户
带动特区产业壮大
许多厦门人都说,厦门经济特区是“因台而设”。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在对台交流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先志说,厦门由于跟台湾位置相近、语言相通,在80年代,曾经是台商投资大陆的桥头堡,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许多台商想投资大陆,就先试探性地来到厦门,当时,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台资都落户厦门,或者通过厦门中转到大陆其他城市。
那时候,台湾当局还未开放台胞返回大陆探亲,更不允许回大陆投资。有许多台商就通过第三地,如新加坡、香港等,以第三地的“身份”到大陆投资。开放探亲之后,有更多台商以探亲的名义来到大陆,投资点也渐渐扩大,也不再遮遮掩掩了。
黄先志说,厦门的许多产业的发展壮大都得益于台资,有许多甚至是厦门现在的支柱产业,对厦门经济的推动不小。比如,现有的光电产业已经有一定规模,台资功不可没,还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软件产业、动漫产业,还有石化业。厦门已成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重要聚集地,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9.83亿美元,台资企业达3238家,是厦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对台交流方面,目前,厦门已成为台胞进出祖国大陆人数最多的重要通道,历年累计进出厦门口岸的台胞达600多万人次,约占台胞来大陆总数的12.8%。厦门还是两岸交流交往最热络、最活跃的重要基地之一,两地之间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宗教、民俗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几乎每月都举办大中型交流活动。
还有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第一”: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2004年底率先开放福建居民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首开国共两党基层党际交流互动大门;大陆第一家综合性台资医院在厦门开业……这些“第一”,是厦门在两岸交流交往方面做的探索,也是厦门“特区”使命的体现。
几十年前,厦门是两岸军事对峙的最前沿,现在的厦门,已经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