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调整并非衰退 楼市下半年重在维稳
- 发布时间:07-23 10:34
  对于处在调控和调整中的中国楼市,在各方观点交锋的背后,是一场都在期待着答案的“全民猜想”。而能否避免潜在风险的影响、维护楼市的稳定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
  投资未见明显颓势
  尽管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从去年四季度至今,不少地方的楼市已经经历了3个季度的“衰退期”,长此以往,房价有继续下探、深度跌破的可能性,因此现阶段可以开始“救市”,但是,更多专家则认为,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局面并未出现下滑,楼市正在经历调整却不是衰退。
  国家和地方在近日发布的一系列上半年统计数据颇能说明一些问题。上半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196亿元,同比增长33.5%,这一增速也比去年同期高出5个百分点,且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占固定资产投资的近三分之一。其中,住宅完成投资9497亿元,同比增长36.5%。
  从地方来看,如与深圳一样有“救市”呼声传出的广州,该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4.22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创今年以来累计增速新高;而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依然是拉动广州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完成投资348.18亿元和319.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和19.7%。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认为,今年以来的国房景气指数表明房地产投资并未出现下滑,加上同样来自国家统计局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显示上半年我国城镇房价整体依然上涨,可见有些利益群体所担心的下一阶段(如奥运过后)楼市崩盘是“杞人忧天”。
  几大危险的确存在
  不过,房地产投资乃至房地产行业也的确面临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此前指出,现在一些城市的房屋销售困难,银行贷款又很严,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比较紧张,这种局面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幅有可能出现回落。
  近期市场热议的楼市出现“断供”现象也引起业内警觉。“对楼市向下调整产生恐惧的一大原因是,害怕这种调整会威胁到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虽然我判断下来觉得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房贷市场客观存在的问题,充分估计到未来楼市适度调整可能给银行带来的影响。”尹伯成教授表示。而这些具有潜在风险的问题包括房贷市场的“假按揭”、“假首付”、“假房价”行为,购房者超支付能力贷款,贷款利率不断提高使部分债务人丧失还贷能力等。
  此外,在一线城市的楼市面临深度调整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二三线城市房价增速却“扶摇直上”。如上周发布的6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显示,同比增幅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如乌鲁木齐20.2%、海口18.1%、宁波14.7%。还有一系列消息表明,海外基金也在大举进军二三线楼市,甚至不惜从一线城市的投资项目中“抽资”。但基强联行投资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基强提醒记者,虽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带给转战二三线楼市的投资者很多信心,但资金争相涌入也使二三线楼市竞面临地价上涨速度加快、开发成本增加,房价上涨而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能力相对偏低,楼市出现过剩、难以消化的危险。
  维护稳定最重要
  楼市调控持续到了目前这个阶段,不同的利益群体自然有不同的态度。“房价暴跌、祸国殃民”,“对房地产的过度打击,将使中国经济走向崩溃”……“不要替开发商说话,现在的房价太不像话,该合理地降降了”,“现在房价这么高,所谓大跌也只会跌回几年前的合理水平,哪里存在什么人民受苦”……在搜房网的论坛里,记者发现两大阵营泾渭分明。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加入“论战”。作为开发商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撰文称,现在房地产行业中呼吁的银行对房地产的“救市”,也只是希望能把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对待,不要再有行业歧视,给房地产的金融政策“松绑”而已。
  站在平民角度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则认为,在不炒房的情况下,房价下跌并不会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大的负面影响,“政府现在在做的也正是在减少房地产市场内的投资比例。&rdquo
  北京上古房地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吴疆“折中”地提出了房价“适跌论”:“治疗楼市病症,需要充足的时间,更需要平稳的环境。而房价如何回落、回落多少才是合理水平等关键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一个理性、健康、建设性的舆论氛围。&rdquo
  而从政府的反应来看,“维稳”显然已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
  上周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听取上半年经济形势汇报后就指出,要促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防止资产价格波动过大。而上周六的银监会年中工作会议也特别提出,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要督促商业银行针对部分城市进行住房按揭贷款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做好房地产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工作;同时,要满足正常合理的房地产信贷需求,科学地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专家指出,目前中央的态度就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