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等待“熊转牛”外资抄底楼市瞄准物业和基础设施
- 发布时间:07-14 08:51
虽然中国股市和楼市仍在熊途,但越来越多的外资不介意提前一点介入。
全球资产管理巨头黑石集团开始出手中国房地产市场,以11亿元买下上海市长寿路一商业项目,这是黑石集团在中国楼市的首单买卖。
之前,海外基金永菱通21亿收购瑞安房地产(00272.HK)旗下项目25%股权;海外基金亚太置地44亿元收购和记黄埔世纪商贸广场。他们的行为也正被更多外资效仿。
“你问我做什么,任何投资机会都会去做!”7月10日,刚刚在香港市场注册完毕的一个小型的境外基金负责人这样说。他告诉本报,随时会采取各种方式进入大陆。
在中国,这类资金被称为热钱,2008年前5个月,至少有1500亿至1700亿美元进入了中国。目前,这类盘踞在境外市场、蜗居在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随处可见,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在国内各个市场间快速流动,在国门内外进进出出,博取中国资产波动中的收益。
 
等待熊转牛
 
5000万美元、1万亿美元、1.7万亿美元,这是中国热钱规模的几个版本,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热钱藏匿在何处,它们下一步想做什么?
事实上,现在商业银行成为热钱重要的藏匿之地。“真正的投资机会,只要把钱放在银行就可以。”花旗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这样说。
这种说法被很多人认同,社会科学院张明博士计算过,自2008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之后,一年之内即使热钱不做任何实质性投资,一年就可以得到12%-14%左右的无风险收益。
不过,热钱并不是呆在商业银行就此了事,他们还在等待中国股市、楼市从熊转牛。
“我就是热钱,你问我现在干什么,前期投资都被套住了。”当上证指数从去年10月16日最高点6124点跌到2500多点时,一位香港的私募基金经理这么说。他承认2500点是一个比较好的抄底机会,他准备买入前期看好的一些股票。
不过据调查,新进来的热钱并没有大量光临中国股市。
2008年5月中旬,有关部门曾调查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等三资企业客户的资金账户,结果发现三资公司的账户规模没有明显的异动。对于这一调查结果,经济学家谢国忠曾称,“国外投行对中国股市普遍不看好”。
而房地产市场似乎不太一样。很多人认为,最近外资出售持有商业地产不等于是外资看空上海市场,他们在等待牛市到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肯定会上涨的,因为中国商业银行有17.5%存款准备金率,只要这些钱不吐出来,中国的房地产肯定会上去”,一些外资这么说。
 
行动中选择
 
一些人还在等待良机,一些人却已经开始行动。
6月20日,厚朴美元基金(HOPUUSD Master FundI,L.P.)最终完成了融资计划。尽管海外市道不景气,但海外机构热捧让厚朴美元基金募集规模最终达到创纪录的25亿美元。在投资者中,原拟投资10亿美元的淡马锡最终只获得8亿多美元的额度,高盛投资则超过3亿美元。
该基金的投资方向均与中国概念相关:一是直接投资中国企业;二是协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三是协助海外企业投资中国。
同期IDG募集了一只规模达6亿美元(约41.51亿元人民币)的新基金,迪拜国际资本有限责任公司(DIC)与中国第一东方投资集团也宣布共同组建中国迪拜基金,这些基金投资标的都是中国。
此外,还有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成立的一只融资规模在6亿美元的基金;摩根士丹利基建合伙人基金(Morgan Stanley Infrastructure Part-ners)也完成40亿美元的资金募集,其中10亿多将重点投向亚洲地区,而中国将是重中之重。
Ezcapital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6月,中国市场已披露13家投资公司募集设立新基金,涉及金额292.81亿元人民币。从资本来源渠道来看,6月资本募集案例中,外资背景的37亿美金(约255.81亿元人民币),占募集总额的87.36%。
基金募集之后,中国成熟的物业成为他们目前投资的首选。黑石、永菱通,甚至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基建规模的基金也是专门针对大中华区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基金。
事实上,外资关注房地产从数据上也能被证实,中金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员邢自强博士告诉本报:中国从2006年底开始收紧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但从2007年1月份到现在,虽然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长速度从34%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但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从2007年1月份的24%增加到31.9%。“你可以推测,外资热钱进入了房地产开发市场。”他说。
除了房地产,外资热钱还在关注基础设施、PE/VC等行业的投资机会。
“实际上,除了银行存款,热钱正在中国寻找一种在资本管制条件下获得高收益的方法,基础设施投资、PE/VC是不错的选择。”某外资银行高层表示。
中国投资近日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PE市场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投资案例数量表现突出的行业有制造业、能源及矿业等,投资金额方面,房地产、能源及矿业、物流以及制造业等行业排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