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厦门岛没有发震条件 历史上未见灾害性地震
- 发布时间:05-25 14:53
5·12汶川大地震让悲伤与感动的泪水在爱心的河流上汇聚,汶川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同样牵动着所有厦门人民的心。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同时,人们也不由得会联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地震距离厦门到底有多远?为此,记者采访了厦门资深地震工作者和有关文史专家,通过采访,我们用科学和历史的眼光追溯厦门有过的相关现象,试图让人们对自己家园的地理环境多一些了解。
1918广东南澳地震对厦门影响示意图。
地理学上厦门岛为断块岛<BR> 断块本身没有发震条件
从事了四十多年地球科学工作的厦门市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市地震局原高级工程师叶清先生,曾经发表过《论东南沿海发震构造》等60多篇学术论文。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叶先生表现出了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他向我们介绍说,要了解历史上的地震,就要先了解厦门岛的地质构造状况。
地理学按成因把岛屿分为: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和珊瑚岛)、冲积岛。厦门岛、鼓浪屿等属于大陆岛。地质勘探资料表明,厦门岛、鼓浪屿、杏林、集美、西港底部均是距今1.13亿~0.92亿年前燕山晚期侵入的花岗岩构成,说明远古地质时期厦门诸岛和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即原为大陆的一部分,由于断裂构造或海水侵蚀,使它们从大陆分离出去。几千万年前,一些深大断裂把厦门岛、鼓浪屿分别从大陆“分割”出去,形成独立的断块。当海水天长地久冲刷走断裂带破碎的岩石,便形成了一个个海岛,地质学称之为断块岛。
{$Page$}根据福建省地震台网观测记录资料,厦门岛内还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这种情况与厦门岛附近的地壳构造有关。虽然厦门是处于长乐-诏安地震带的中段,但由于厦门是断块岛,作为断裂所包围的菱形断块,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微地震活动沿断块边缘成条带状分布,断块内本身没有发震的条件。但地壳运动倒是在厦门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痕迹,形成了千奇百怪、绚丽多姿的自然地貌景观。地壳运动还有一种形式是漫长地质年代地壳升降运动,海蚀地貌就是这种地壳运动的产物。叶清先生站在科协办公室的落地窗指着筼筜湖告诉我们,在原筼筜港港区以及黄厝、曾厝垵、何厝等沿海地区,形成了海拔0~5米的海积平原。这是由于厦门地区地壳运动以上升为总趋势,以断裂——断块垂直差异升降运动和间歇性上升运动为主要形式,出现的一些海蚀阶地和堆积地貌。此外,例如厦门金山的海蚀地貌、鼓浪屿的发祥地——鼓浪石等就是缓慢的地壳运动塑造而成的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不过,这种缓慢的地壳升降运动与地震的本质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厦门的特殊地质背景,破坏性地震未见之于地方史料。
厦门史上未发生破坏性地震<BR> 震灾曾经影响厦门
为了了解历史上厦门地震的有关情况,记者又采访了厦门著名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
洪老对我们说,他虽不是地震工作者,但地震现象向来备受文史界关注,因此多年来悉心搜集了大量有关厦门地震的宝贵历史资料。洪老据所查资料告诉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自明代到解放前历经数百年,厦门史上有资料可查的地震有几十次,甚至多达上百次,但都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录。民国初年(1918年2月13日)虽然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有震感的地震(没有级别记录),但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关于这次地震,洪老还特别提到,1959年厦门市有关部门曾经邀请了几位熟悉厦门地方文化并且亲历当年地震现场的老前辈举行了座谈,所幸这几位已故老前辈的座谈会的发言被文献资料记载了下来,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地震发生的情况。钟文献在那次座谈会上回忆说,那年地震时他正和友人下棋,近十点钟的时候,忽闻隐隐有声似雷,觉得门环摇动,继而屋瓦发出碰撞声响,鸡鸣、犬吠,钟先生和友人都愣住了,不知该怎么办,一分多钟之后,一切归于平静。他和友人相视而笑,重整棋盘,才发现棋盘已经从桌子上坠落。棋子散落于地,茶杯也掉到地板上碎了两个……。有趣的是,钟先生后来把这个亲历告诉日本友人,日本友人反而嘲笑他少见多怪。另有当时的报纸报道了一处教堂的情况:“午后二钟余,厦埠地震数次,圣堂内钟楼及楼房学堂均有损伤之处。初动时,主教神父皆走避楼外……教内妇女婴孩均得获安全,惟仓埠楼台屋宇,概受损伤,诚厦埠数十年未经之奇灾云。”
{$Page$} 居安思危加强科普知识教育才是最有效明智之举
虽然,历史上厦门未见有灾害性地震的记录,但地震灾害也曾经对厦门造成影响。因为地震的破坏不仅仅取决于本地区发生的地震,邻区发生的强震也会带来破坏,其破坏程度取决于当地的环境地质条件,特别是由于直至目前地震仍处于难以预报的状态。
作为一名资深地震工作者,叶清先生说,地震预报到目前仍是世界难题。叶先生还告诉我们,在中国地震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厦门籍地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教授曾经指出:“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科学家尚未找到任何一种异常现象是地震的必然前兆,它一出现必定发生大地震。”地震预报远未达到气象预报那样的准确,主要原因是地震现象的复杂性以及地震预测的艰巨性。地震是在地壳深处进行的,人们不能直接去了解震源。人类目前钻探深度相当有限,还无法深入到地球内部的震源区设置观测仪器。
由于技术的局限,全世界的地震预报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叶清用“往前看模糊不清,往后看一清二楚”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地震预报的难度。从事地球工作四十多年的叶清回顾了台湾海峡南部1994年9·16地震对厦门的影响,他说这次地震厦门没有出现惊慌逃震造成伤亡事故,这正是得益于厦门市几十年来重视在市民和学生中开展地震科普教育。厦门市民应该学习日本那种长期居安思危的理念。日本处于地震频度和强度都很高的地带,可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进行科普知识的普及教育,锻炼他们养成处变不惊的良好心态,使得日本的国民不管是在什么灾害中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应对灾害最有效,也是最明智的措施。
此外,叶先生还特别强调加强对建筑物抗震设防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应严格按照厦门市政府曾发布的《厦门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该办法要求厦门市行政区域内进行工程建设都必须进行抗震设防。城市工程建设只要坚持抗震设防标准,严把工程质量关,使工程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就能有效防止地震灾害。
{$Page$}厦门历史上的地震记载
有关厦门历史上的地震记载,有史书可查的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近代以来,从民国初年到解放前,有关厦门地震的报道还散见于上海申报、厦门江声报等报刊。当时这些报刊都是用很小的篇幅进行报道,有的只占用“火柴盒”大小的版面,可见当时地震的社会影响极其微小。
●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大地震,厦门有强烈震感。
●1879年1月8日,晚九点四十七分地震,震动持续四秒,厦门和鼓浪屿都有震感。
●1882年12月9日,晚上强烈地震,福州、福安亦震。
●1887年3月18日,下午一时四十五分鼓浪屿和漳州感到一次强烈地震。
●1894年6月20日,厦门及鼓浪屿发生一次剧烈地震,在此前两天(即18日)的午后二时左右已有一次轻微的地震。
●1906年4月5日,金门海外强震,厦门有感。历十五秒钟稍定,过十几分钟又震,历二分钟始定。
●1918年2月13日,地大震,不牢固房屋遭受破坏,有的屋上烟囱倒了,圭(鸡)屿塔尖坠。震中在广东南澳。
●1927年8月25日,厦门地震,震中在台湾甲仙附近。
●1936年8月22日,午后三时地微震,凡玻璃窗、百叶扉未下钩者均摇动,历时两分钟始止,震中在台湾恒春东海中。
●1937年6月8日,下午一时十五分地震,震中在莆田兴化湾。
{$Page$}●1937年6月8日,下午一时十五分地震,震中在莆田兴化湾。
●1946年6月3日,上午九时二十分,地震,历时一分钟。
●1948年5月26日,中午十二时十二分(夏令时间)地震,历时一分钟二十一秒,思明东路、思明南路一带震动颇剧.。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