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信贷高峰如期而至 房地产贷款仍念"紧箍咒"
- 发布时间:02-24 09:06
在“房贷新政”施行、信贷额度被控制的大前提下,银行普遍收紧放贷的基调并没有改变,各家银行在采取严厉的按月控制新增贷款投放的措施。对于房地产业,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展开的是“双调控”,也就是对个人住房信贷和企业开发贷款同时进行调控。
“2008年1月份,我发放出去的贷款额度大约在300万~400万元,不少商业银行2007年前三个季度基本已把一年的放贷指标用完,导致第四个季度发放的贷款比较有限。” 招商银行上海浦西一家支行的施先生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他进一步表示,去年11月开始的信贷“急刹车”,导致积压的一些个人住房贷款和企业贷款需求在今年初得到释放,信贷高峰如期而至。从数据来看,个人住房信贷及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仍然是借贷大户。
严控开发贷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最新分析,新年伊始,上海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1月份新增本外币贷款已超过去年全年信贷增量的1/5。其中,房地产等五大行业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增量近九成。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而此前3年同期平均新增量仅为4700亿元左右。其中,上海地区1月中资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590.6亿元,同比多增354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信贷增量的1/5。
{$Page$} 据了解,去年12月份,沪上中资商业银行个人房贷增加16.2亿元,较11月份减少34.3亿元。但进入今年1月,沪个人房贷增加30.1亿元,几乎比去年12月翻了一倍。面对1月份如此大规模的放款,新加坡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一位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年初出现“信贷高峰”,这是多年的惯例,当前贷款需求仍然比较旺盛,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仍然比较强。但是,这种现象应该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上述人士表示,如果贷款增长持续过快,投放节奏过快,自然会影响金融机构的持续稳健经营。在“房贷新政”施行、信贷额度被控制的大前提下,银行普遍收紧放贷的基调并没有改变,各家银行在采取严厉的按月控制新增贷款投放的措施。对于房地产业,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展开的是“双调控”,也就是对个人住房信贷和企业开发贷款同时进行调控。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静安区一家支行的信贷经理表示,对自有资金达到35%,并且“四证齐全”的地产企业,才可发放开发贷款。各商业银行普遍已经收紧了对开发商的贷款,加强了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之前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及时上报信贷指标,所以即使信贷在新年开闸之后,也只会是从紧发放,向优质、大型品牌开发商倾斜。
浙江的一些商业银行近期传出消息,今年对开发商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将严格控制在去年的占比之内,对潜在的问题地产商,要严格控制贷款发放。此外,浙江省近日作出规定,金融机构对开发日期满一年,但完成开发面积不足1/3或投资不足1/4的房地产企业,要审慎贷款,从严控制展期贷款和滚动授信。
地产商资金链紧绷
上海银监局2月18日发布《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下称《报告》)称,2007年各中资商业银行增量贷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产业,至2007年12月末,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高达32.2%。加上大量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
{$Page$} 上海银监局提示,商业银行需关注信贷资源向房地产业聚集的趋势,重视潜在的系统性信用风险。广东一家知名地产集团副总裁昨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房屋预售款比重的下降,以及银行按揭贷款增长的下降,均表明随着一系列调控新政的出台,买房人的持币观望导致了房地产销售收入的锐减。目前不少开发商资金链绷得很紧,一些囤地较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银行信贷的开发商已经在抛售手中的土地,以减轻资金压力。
“现在也没太大必要高价买地,拥有足够现金的开发商或许能走得更远。之前拿了许多土地的开发企业,需要持续地投入建设资金,在现在的形势下,反而很辛苦。”杭州西湖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胡益超认为,货币从紧政策令“唯土地论”已经站不住脚。
一家美国投资银行中国区执行董事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眼下,一些投资银行、境外基金公司也开始转变投资策略,不再限于地产商集团层面的包装上市服务,而是愿意参与进入具体的单个地产项目,当然,私募拆借的回报条件也会比较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