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的通知
- 发布时间:12-04 14:24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
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
《厦门市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6月3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
为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级,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将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置于核心地位,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平台+基地”建设,着力全产业链创新,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态环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和供应链有机融合,加强对台生物医药产业交流与合作,加快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配套齐全、人才荟萃的千亿元以上支柱产业链群。
二、发展目标
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达12家,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达12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2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00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1200亿,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集群、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药物发展工程
重点发展疫苗、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抗体药物等生物药,鼓励发展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精神性疾病、微生物感染等疾病的化学药,鼓励发展缓控释、靶向给药、粘膜给药、载体给药和吸入给药等新型给药系统。积极挖掘我市中医药传统优势,加速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特色创新中药研发,推动地方特色中药饮片、经典名方的开发以及名优大品种二次开发和应用,推进中药生产、制剂、整体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发展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大数据融合分析等前沿技术。至2022年,建立1个细胞治疗研究中心,取得5个新药批件,创新药物实现销售收入达100亿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财政局)
(二)医疗器械创新工程
做强做大医疗器械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医学影像设备、肿瘤治疗装备、高通量测序设备、医疗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导航系统与设备、医学电子内镜诊疗一体化智能系统、远程监护系统、心电监护仪等高端医疗器械。着力支持新冠肺炎诊疗与防护产业,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的诊断与防控新技术。提升肿瘤伴随诊断试剂、小型智能POCT设备、微流控系统、传染病快速检测等体外诊断设备与试剂。推动发展心血管介入、创伤骨科、脊柱关节、人工器官、皮肤创伤修复、运动医学等高值医用材料和3D打印生物材料。提升高端康复器材、慢病监测管理、可穿戴远程诊疗、远程健康管理等健康管理设备。至2022年,Ⅱ类、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新增150项,脊柱、关节骨科等高附加值医用材料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肿瘤精准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财政局)
(三)新业态催生工程
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远程医疗、健康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发展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健康评估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第三方检测服务、CRO研发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支持合同加工外包CMO、合同研发生产外包CDMO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香药、针灸、熏蒸、药膳等中医药适宜技术,面向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服务。至2022年,建成区域数字诊疗中心、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和CRO研发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有关区政府)
(四)企业倍增发展工程
支持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精准供给。鼓励企业增资扩产、增产增效,支持企业就地改扩建厂房,在工业控制线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提高开发建设强度,放宽建筑层数、容积率等指标。鼓励企业并构重组延伸产业链、增强创新链、提高价值链,做强做大企业规模,提升竞争新优势。至2022年,引导组织实施重大项目100项,培育1家百亿规模企业、5家五十亿规模企业、10家十亿规模企业,1家市值达500亿、1家市值达300亿、4家市值达200亿。(责任单位:各有关区政府、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税务局)
(五)平台基地提升工程
探索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整合,进一步提升创新和应用技术研发水平,争取建设为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福建省生物医药实验室。对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业务整合,进一步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围绕诊断试剂、检测仪器设备等医疗器械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医疗器械注册检验平台。支持海沧区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筹划生命健康未来产业园。支持翔安区建设“南山研究院”,搭建以“互联网+智慧医疗”为核心的“健康翔安”全民健康管理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主要发展方向,以高通量超算中心为重要基础设施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和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同安区做强国家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园、银城智谷和新经济产业园,引导同安工业集中区、轻工食品园等提升中医药、健康器材等优势产业的品牌和规模,建设香药研究院。支持思明区建设大健康科技产业园、健康数据中心和营销结算中心。至2022年,建成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医疗器械注册检验平台。(责任单位:各有关区政府、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六)临床研究协同工程
支持医疗机构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一部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厦设立分中心,提升我市临床研究水平和医疗水平,促进临床机构临床试验能力建设提质增效。鼓励已取得临床试验机构资质的医疗机构,按总床位一定比例设置临床研究床位,或独立设置临床研究病区。优化、简化临床试验立项和伦理审查程序,加快审查进度支持临床试验立项。开放共享生物样本库、医疗大数据等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作用,支持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企业,联合开展临床试验,借鉴、采用"泛知情"做法以加快临床试验样本有效供给,加快创新技术、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鼓励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与企业、研发机构联合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共享研发成果。至2022年,在肿瘤、心血管等领域布局建设4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七)招商引资扩容工程
动态调整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地图,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厘清产业链群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升级产业发展路线图,突出强链扩链补链,分领域梳理国内一批创新能力强、资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好、企业增长快的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招商对象目标库进行精准招商。加快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来厦布局建立创新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的知名机构、世界500强药企、国内100强药企在厦设立研发总部或区域研发创新中心。创新招商机制,探讨建立招商成效分享机制、园区共建共享模式,做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至2022年,新型研发机构达30个,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校、国内知名企业等在厦设立区域研发创新中心达10个;产业招商落地项目达100个,投资总额争取达200亿元。(责任单位:各有关区政府、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八)示范应用惠民工程
加快建立生物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间的对接机制,支持我市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的示范应用惠及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需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将创新药品、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及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参与国家、省组织药械集中带量采购,争取在我省药械联合限价阳光采购平台挂网销售,加大对我市自主研发制造的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供应稳定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采购比重。至2022年,开展惠及民生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达10项。(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医保局)
四、推进机制
(一)顶层设计。编制“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创新药物、精准诊疗与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健康产品、前沿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建立产业技术需求库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库,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引进全球高端机构、知名企业联合打造创新共同体,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参与建设新型混合经济体,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形成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二)政策保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链条的政策支撑体系。相关区要配套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协同支持产业发展。增强部门之间、市区之间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让企业有更多、更实的获得感,提高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三)协同发展。支持各区错位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和园区。强化各区发展产业的主体责任,构建“市级引导、市区联动、以区为主、园区协同”协同机制,联合共建创新载体,联合支持平台建设,完善“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园区+新型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推进模式。探索市区联合实施重大专项,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精准制定专项扶持措施,形成合力,协同支持产业创新创业创造发展。
(四)提升服务。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专项责任制,定人定责帮助企业,靠前主动服务、贴心服务,帮助企业加速成果转化。促进政策系统集成,推动产业+供应链方向拓展,切实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完善“一站式”综合配套服务,让企业专心专注创新发展。
(五)多元投入。加强创新资源供给侧改革,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拨、投、贷、奖、买、补”等多种方式形成“组合拳”。发挥“科技+金融”科技信贷作用,鼓励合作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支持,提供科技信用贷、科技担保贷,强化保险贷、知识产权质押等服务。加快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产业投融资体系,发展壮大产业投资基金,扩大产业投资基金对生物医药产业覆盖面,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大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鼓励社会资本、风投机构与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形成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