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孵化器们,你们活得还好吗?
- 发布时间:04-01 10:27
春节前后,深圳“地库孵化器倒闭”的消息,给资本寒冬增加了一个注脚。近日,“地库”创始人杨炳龙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承地库目前正在寻找买家,但转让并不顺利。
去年孵化器遍地开花的时刻,已经不时有孵化器倒闭潮的预言传出,不同的只是倒闭五成还是倒闭九成而已。或也正因为这么长久的“等待”,人们对地库转让的反应格外强烈,似乎已经找到了倒闭潮的种种先兆。然而,当地库在寻找下一个买家时,南都记者获悉,启迪T G N、草根天使会在近期都有新的孵化器开业,今年上半年,洪泰创新空间和优客工场也将陆续落地深圳。
或许,正如洪泰创新空间创始人兼C E O王胜江所言,这样不断更替的行业才符合正常的发展规律,一个行业有进有出,也才有希望和活力。换用生态的角度看孵化器行业,把它当成有机体,透过地库看孵化器行业的危与机,正是本次创客新闻工作室所希望呈现的内容。
挑战
孵化器盈利模式遭遇现实杀价
1000平方米地库孵化器转让,让深圳乃至全国的孵化空间都感受到深深的寒意。经营压力无疑是地库转让最根本的原因,但是深圳孵化器的运营商里,并不只有杨炳龙每日被账本折磨得难以入睡。就南都记者近两周的走访发现,至少还有另外3个孵化器因为经营压力正在谋求转型,或积极与其他机构洽谈合营或入股。
“估计连杨炳龙自己都没有想到转让闹出这么大动静。”深圳南山另一个孵化器的运营商有点紧张,他们的空间也正在寻求合作方。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孵化器负责人表示,原本希望分租后的工位租金能够基本和租金持平,未来可以借股权投资获得额外盈利,现在却发现,最 高 峰入驻率都没有超过50%,每月租金成本已经很高,再加上装修时的投入,回报率已经低得抬不起头。他们目前也在寻找新的合作方,希望通过融资维持运营,最 好还能再带来些项目进驻。
当前孵化器盈利模式多为投资盈利、空间盈利以及部分通过政府补贴收益。这些路径从目前看来,都走得并不很顺利。依托基金,以投资盈利来弥补孵化器亏空的尚且由于资金实力强大,日子还过得去,但如果后面两者由于入驻率不足,租金获利难度不断攀升,亦或因为孵化器数量暴涨,僧多粥少之下,补贴额度降低获取难度却在加大。曾经盛行的空间换股权更是由于免费空间的大量涌现,优质项目可选择余地大增变得看上去很美好却难以落地。
深圳一家知名投行工作人员罗先生,公司原来主要投资更为后期的V C和PE阶段,如今也在布局互联网方向的天使轮投资,近来刚刚与福田区凤凰大厦附近的一个孵化器达成合作。罗先生介绍,这个孵化器原本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双方合作之后,孵化器会重新装修,然后以投资机构旗下孵化器的名义重新入市。未来孵化器将全面接管该投资机构所投项目,并提供相应的一揽子创业服务。
第三家在装修之后算了笔账,便明确表示只能转型为联合办公空间,并且一改孵化器按工位出租的惯例,直接按平方米对外放租。
缺项目、融资难仍是痛中之痛
尽管再去探讨2015年是不是孵化器的大炼钢铁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但项目成长的速度显然无法跟上喷薄而出的孵化器体量。再加上去年下半年的资本寒冬,缺项目已经成为孵化器普遍面临的问题,优质项目更是直接奔着知名投资机构孵化器而去,寻常人家只能望而兴叹。
中国孵化器的管理部门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今年1月受访时透露,截至2015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近3000家,面积超过8000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还有众创空间2300多家。而此前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孵化器数量比此前存量新增一倍还有余。
广东也是孵化器暴增的重地。深圳副市长张虎2015年12月18日在“发现双创之星”活动现场曾表示,深圳孵化器面积超过460万平方米。据南都记者从深圳孵化器协会了解,这一面积只统计了144家获得政府资助的孵化器。知情人士透露,去年深圳新增孵化器太多又太快,并且有很多空间自我定义为孵化器,使得深圳孵化器实际总量至今无法得到统一核算。广州也同样增速惊人,广州科技企业孵化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广州备案登记孵化器119家,可统计孵化面积约650万平方米。而这一数据在2014年底时分别为85家,500万平方米。一年之内的新增体量,接近过去总存量的1/3。
“租金加上政府补贴最多勉强打平,孵化器必须要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否则最多就只能生存。”对于孵化器当前的几种盈利模式,前海厚德创业孵化器创始股东陈立文认为明显还不够。
市场的钱越来越难要,资本的钱对孵化器更是少好脸色。曾经投资过嘟嘟巴士,但自己的孵化器却没有迈过第二轮融资的坎。杨炳龙觉得在地库的运营过程中最 大的遗憾就是对融资想得太过理想,没有看到孵化器和普通的实体项目不同,嘟嘟巴士可以一年之内多次获得融资,但孵化器能融到钱的就非常罕见。
3W咖啡也曾遇到融资难的问题,创始人许单单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正是因为咖啡馆融不到钱,最后在脱胎于3W咖啡的拉勾网融资时,要求投资人必须两个项目一起投,最终拉勾网天使轮融资600万,其中400万给了咖啡馆,200万给了拉勾网。
机遇
定位更精准,孵化器生态更多元
虽然地库转让给深圳46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降了温,但采访期间南都记者依然获悉,T G N启迪环球网络、草根天使会新的孵化器在近期开业,今年上半年,洪泰创新空间和优客工场也将陆续落地深圳。不断吐故纳新的孵化器生态圈将发生哪些变化?
首先,规模未必会因此大减。即便是去年5月就曾预演孵化器90%会死掉,王胜江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主要针对的是伪孵化器,是那些没有能力进行深度孵化的孵化器,他们只是简单地做些办公,或是做些和房地产相关的服务,并没有构建创业创新的生态和内容,而且只有他们死掉,才会有一些有质感的孵化器进来,才更有利于行业发展。”不过他也补充,有些孵化器会死掉,并不代表这个行业规模应该萎缩,相反,相信会有更健康理性更有质量的孵化器进来。中国创新创业行业才刚刚开始,目前孵化器不是需要更少,而是需要更多更好的企业进来。
“深圳计划在今年新增30-40个孵化器,说明还是会有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前海厚德创业孵化器创始股东陈立文认为,“不断有人愿意试水孵化器,转让的孵化器相信也有人愿意接盘,再加上政府扶持力度预计未来几年都不会降低,深圳本身生态环境和项目情况都不错,所以深圳孵化器绝 对没有可能倒闭90%,甚至50%都不可能,最多在20%-30%,并且更有可能发生在下半年。”
“压力大就会促进求变。”陈立文认为,不断的优胜劣汰会推动孵化器层次逐渐分明,淘汰一些不适应竞争的,有几个大而全的孵化器会扩大规模,形成行业内的沃尔玛。但也有一些小而美的孵化器模式更加清晰,或是和不同产业企业组合,成为孵化器里的7-11,或是百果园,补充进来,最关键是每个孵化器都会发展自己的特长资源,然后和别的资源合作,不断提升创业服务能力。
孵化器迭代,新模式或更轻更快
如果把孵化器当成寻常的创业项目来看,同一个城市里,超过数百个孵化器共用3个商业模式,并且跑了一年之后依然如此。优秀的创业项目要想跑出来,都要拼快速迭代的能力,孵化器的迭代或已势在必行。
2月27日开业的是草根天使会创展谷种子期,孵化器本身并没有独立空间,而是从其他孵化器里“挖”出50-100个工位,免费提供给初创企业。从去年12月26日第一次“三周一起为梦想转身”创业活动亮相活动到今天不过2个月,已经和创东方、同心文鼎基金、赛格集团旗下孵化器达成战略合作,瞬间在深圳布下三子。
和以往沉重的孵化器运营团队不同,种子期用投资的方式形成了创业服务集群。在筹备种子期之前的3年里,草根天使会会长陈维伟透露,已经投资了7个创业服务类项目,主营业务覆盖到新媒体运营、创业企业影视频解决方案、设计师资源整合平台、举办创业大趴等各个方面。而在后续种子期项目的投资中,草根天使会现有的500个天使投资人不仅能高效地解决种子、天使轮的融资问题,而且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也更能在产业的垂直领域给出专业指导,以及整合产业链资源。将投资孵化器和产业孵化器的优势合二为一,并且更轻更快。
3W孵化器也在2015年10月升级为3W空间,Slogan从“让创业者跑得更快”换做“和优秀的人一起创业”。谈及转型时,3W并不讳言回归商业本质,要打破投资驱动型和中介型两种服务的边界,探索创业服务机构的新型盈利模式,实现了服务自身的循环造血。3W集团副总裁、3W空间C E O王斐琴今年1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物理空间维度的差别不大,核心竞争力和真正的比拼在运营和服务上。以一年时间为跨度,这类平台要想突围,那就要形成规模化或者聚焦垂直领域,未来3W空间的运营核心在社群运营。
地库孵化器的191天
2016年,初春。深圳。
春节刚过,熙熙攘攘的学府路上,学府花园东侧的楼梯,向上,是真功夫餐厅和一家美容院,向下,是1000平方米的“地库创业社区和咖啡清吧”,门楣上贴着白纸黑字的“转让”。旁边是牛杂、蛋糕、鸭血粉丝的小店。
这就是被舆论称为“孵化器寒冬”第一例的地库孵化器。这距离地库开张运营那天,正好191天。
2015年8月15日,地库联手杂智社社群举行线上发布会,创始人杨炳龙统计过,自己的朋友圈里超过360个人收到了地库发布会的入群邀请函,其中102个把它晒在自己的朋友圈。他花了两个小时和每一位转发的人说“谢谢”。时至今日,线上社群也依然是地库的无形资源。500人的创业群,地库有49个,其中20个是深度群,了解群友更深度需求,还有14个是经过二次垂直的细分行业群。
和所有创业者一样,地库也经历了艰苦又狂热的奋斗期,前3个月一路向上,在深圳的创业圈影响力日渐高涨。高峰期运营团队12个人,拿着三四千元的工资,为了营造创业氛围,拼了命地做活动。那几个月里,七夕单身PA R、创业需求调查、实习生直聘、C X O俱乐部火锅趴、精英酒会、旅游沙龙等,几乎每个星期地库都有活动。做过活动的人才明白活动后的精疲力尽,在杨炳龙的朋友圈,凌晨1点后的收工图频频出现。
去年11月是地库的转折点,原计划“应该”完成的第二次融资无疾而终。
地库第一轮融资是在项目筹备之前,杨炳龙和其他3个合伙人共同出资40万元,而他本人发起创建的青柠基金从12个投资人那里融到了另外100万元,释放10%股权。如此算来,地库作为一个创业项目,初始估值为1000万元。按计划,11月应该再融一轮。连续被10个投资人拒绝之后,杨炳龙自己都绝望了,“当时互联网融资整体环境遇冷,孵化器能融到钱的少之又少。”
2016年正月初八,开工第一天的早上,杨炳龙被“地库倒闭”的消息刷爆。“那天早上很多朋友转发给我,他们很惊讶,我也很惊讶。”
实际上,按照杨炳龙的说法,地库只是求转让。但如今,他对于地库能否顺利转让已经没那么焦虑了,他最害怕的是,这一事件会导致整个市场对孵化器避之不及。
作为潮汕人,如果按常理出牌,1989年出生的巨蟹座杨炳龙这个时候更应该在一些生意上小试拳脚,但做了两年律师之后,他更向往“做未来十年都可以做的事情”。他最终把方向锁定在创投。2014年底,25岁的杨炳龙创建青柠基金,到目前为止包括地库和嘟嘟巴士在内,共投资了5个项目的种子期,合计300多万元,其中嘟嘟巴士半年收益达到30倍。地库在他心目中本来有更长远的规划,“可能最初入驻团队开始是以收租的形式,后面品牌和服务逐渐加强,会走向不要租金而是占股。”
2月21日,周日。晚上7点,地库孵化器酒吧区的桌子上零散地放着杯子,有几个还带着温度。公共办公区依旧没有开灯,会议室里学车团队讨论得热火朝天,不时有笑声传出。正在淘宝网上众筹的困困人体工学午休枕团队在加班,创始人阿德从日本拿到人体工学博士归国,去年结束掉智能硬件项目专注已经启动多年的困困午休枕,截至发稿时淘宝上已筹款过10万元,完成率213%。自从地库转让后,除了在这里遇到过三批记者外,他没有感觉到地库和之前有什么不同。阿德喜欢地库周边的烟火味,除了停车问题外,一切都很方便,“谁说创业就一定要与世隔绝?”外卖送来一盒蛋挞和一盒蛋糕,放在旁边的桌子上。
这里的空桌子还有很多。最 高 峰的时候,十几个团队在这里办公,到去年12月的时候,还有六七个团队在,加上地库技术外包和活动场地,每个月收入7万元左右,但房租和人员工资加在一起要17万,收支结算下来,每个月运营要再亏将近10万元。
这种状态从去年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1月前后。高峰期12个人的运营团队陆续减少到只剩下4个合伙人,他们不再支取薪水,资金的压力日渐袭来。今年2月,连续两个工作日,南都记者来到地库,公共办公区都没有亮灯,只有好好学车、困困人体工学午休枕等项目在按部就班地工作。
2月22日的下午,杨炳龙去见第30个买家,其中大部分是孵化器代运营机构和联合办公空间,投资机构也有但不多。他对媒体报道地库“倒闭”格外介意,不止一次强调,转让和倒闭的最 大差别是,转让不会影响到现有团队的办公。他心目中的完 美买家,要“更有背景,也更有实力”,愿意投早期项目,并且对基金的收益规划周期在5年以上,他越来越明白,资金和资金的耐心都很重要。
转让的决定其实是去年12月中就已经和合伙人商定的。“每个月10万元的亏空,融资也不顺利,通过孵化器短期变现很难,投资人的钱也是需要回报的,当时收入还有5万多,还有六七个团队交租金,既然赚不了钱就尽可能止损,希望可以收点转让费还给投资人。”1月起,圈内不止一人收到过“地库转让”的消息,但他们对于这个时候扩张孵化空间,还是持谨慎态度。
如果地库顺利转让出去,杨炳龙目前准备加入一家华南区比较有影响力的精品投行,通过FA的方式依旧切入创业融资,“而不再像地库做一个平台,什么都想做。”最坏的打算是转让不顺利,也已经做好准备再撑半年。
“回头看地库的191天,有没有什么是觉得可以做,但却没有做的?”面对南都记者提问,杨炳龙沉默了片刻,“用全力以赴来形容我们这个团队,应该不为过。”在他的朋友圈,可以看到2015年10月13日凌晨1:21的记录,“地库小伙伴这么拼,没理由不成功,请拭目以待!”当天,地库举行创业酒会。155天前,他发的朋友圈记录是,“剩下4个多小时睡眠时间,只有真正的创业者才能体会这种状态。”
地库孵化器没有强大的投资机构背景、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没有成熟的投资经验、没有明星的导师团队、甚至也没有足够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深圳2015年雨后春笋般涌起的上百家孵化器里,地库就像是个“屌丝创业者”,一个倾尽全力变着花样陪伴创业者走过了191天的创业者。
创客观察
生态链野蛮生长孵化器无法幸免
“如果你转让的不是孵化器,而是一个别的项目,你觉得还会这么被关注吗?”“不会。”
2015年中国发生了2692起并购,涉及金额1.04万亿。像地库这样一个创建初期估值1000万的项目转让,根本属于沧海一粟,但却引发轩然大波。地库创始人杨炳龙认为,是因为去年创业项目中很多被证明是伪需求,伴随着创业项目的倒掉,和创业关联最紧密的孵化器也被认为会一并被证伪。孵化器和创业,就像那双势必要双宿双飞的靴子,一只已经在降落,另一只大家已经等得不太耐烦。
这一代孵化器潮必须来,就像这一波创业浪潮注定会在一样。技术升级的时代背景,如履薄冰的宏观经济和就业环境,丰衣足食后的需求升级和细分,以及变中求生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都让创业和创业服务成为无法阻挡的大势所趋。孵化器是伴随着创业者的创业者。
这一代孵化器和过去20年里我们所理解的孵化器不是同一个物种。或者说,从这一代孵化器开始,我们才开始理解孵化器生态里的通用价值体系,并尝试向更国际化的坐标系靠拢。从这一代孵化器开始,不再需要认证,也无需动辄数万平方米体量,他们带着勃勃生机,从民间来,到市场去,即便背靠基金或是产业,那也是属于他们的产业生态。
不必讳言的是,当一个新的产业生态出现时,狂热跟风者有之,过度夸大者有之,山寨者有之,浑水摸鱼者也有之。可谁又能否认,那正是一个生态最原始最自然的成长方式,野蛮却充满活力。正是因为无数不擅长者的入场,在某一个阶段让行业痛苦,也让行业冷静。但也正是他们,吸引了大众目光和行业资源漩涡般涌入,推动了产业生态加速形成。还记得曾经采访过一个智能手环的企业,他感谢那些山寨了他们的人,才让整个产业链如此快速地生长起来。我们不能鼓励抄袭,但深圳的确是先有了华强北,然后才有机会成为国际创客之都。
我也从不觉得失败可耻。那是每个人每个行业每个生态每个物种时时刻刻都需要面对的主题,只要活着,只要想活得更好,就像只有流火掠过荒原,有些种子被烧去了外壳,才能因此得以发芽生长。孵化器只是没有例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