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WeWork带着 美式创新文化来了
- 发布时间:03-28 11:42
3月初,已风靡全球5年多的WeWork在中国的第一家联合办公空间,在上海市延平路静安WE悄然挂牌落户。
有消息称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公司估值已达到160亿美元左右。面对这个数字,去年遍地开花的各类中国版WeWork恐怕要自叹不如。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受“双创”战略鼓舞,中国的众创空间及联合办公室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众创空间总数已达到1.6万家。而专门跟踪联合办公趋势的Deskmag网站2014年年底表示:全球共有约5900个联合办公地点。中国在联合办公领域一年间发展的数量已远远超出全球总数。
作为少数盈利的“独角兽”之一,WeWork给中国的联合办公市场带来怎样的启示?
“美式”创新文化来了
优客工场、方糖小镇等众多国内的联合办公或众创空间品牌都自称中国版的WeWork。在笔者看来,除了大致相似的“共享经济”模式,各类中国版WeWork与真正的WeWork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创新文化。
WeWork形容自己是一种新型工作场所,针对的是后衰退时代的劳动力大军和向来不知格子间为何物的一代人。WeWork宣称它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让人永远不想下班的地方。
以色列出生的WeWork联合创始人亚当·诺伊曼(AdamNeumann)将这家公司称为“实体社交网络”,他认为WeWork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所遮风挡雨的房子,更像是陪伴与激励这一类的情感必需品。
WeWork的入住者大多是创业者、自由职业者或创业期的中小公司。独自工作很难建立人际交流,这也正是很多人觉得难以脱离熟悉的办公室环境的原因。“在内心深处,我们都离不开社群。”诺伊曼公开表示。
WeWork是在“打造一个创造者的社群”,“激励人们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此外WeWork还提供其他宝贵的福利,如可以参加集体医疗保险,而且在它的应用程序上不仅能预订办公室,还可作为一个在线社交网络使用;每个工作场所都有一个制订活动的“社群经理”,负责组织读书会、乒乓球比赛、瑜伽和冥想课、科技研讨会、人生导师讲座、品酒会,以及观影、跳萨尔萨舞或者冷知识问答晚会。
也正因为如此,WeWork“努力工作,努力享乐”的理念吸引了无数独自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及自由职业者进入,并在这些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人之间形成相互陪伴和激励式的“共生者共荣,共荣者共赢”的商业文化模式。
显然,这并不是国内1.6万家众创空间及联合办公空间都能具备的。据笔者所了解,除了少数联合办公空间如方糖小镇等植入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大多还停留在提供硬件或软件服务上,甚至还有众多借着利好政策、盘活房地产库存而改头换面的联合办公空间。
给中国同行带来新鲜血液?
诺伊曼还公开强调,WeWork并不是一个写字楼业主,而更像是类似Uber或Airbnb的分享经济初创公司,是一家轻资产的公司。
从办公领域商业模式上分析,WeWork模式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地产开发到运营的轻资产创新。目前,商业地产和楼宇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拿地、开发、招租”的运营模式,资金投入非常大,运作周期漫长。而在WeWork模式中,省略了拿地和开发环节,通过物业对所租之地进行改造升级,公司可以在数月之内完成项目交付,让资金得到快速回笼。
其次,从租面积到租工位,打破了以楼层、面积、户型、使用率等为代表的写字楼的复杂性;而租赁标的可伸缩性以及租期的灵活性,又减少了企业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顾虑。
再次,从集约经营,到面对新经济形态与业态应运而生的共享经济。从提供空间硬件到全面服务的变革,运营方提供的第三方服务降低了客户采购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第三方服务商的销售成本,而运营方自身则获得客户关系和黏性,最终实现三赢局面。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中国版的WeWork及众创空间分为几大类型,一是基于线下空间做企业孵化,有预期的未来,但短期内难以变现;二是把空间拿来作为社群交流的根据地,卖的是会员价值;三是以众创空间的名义先从政府手里拿地,至于以后用于做什么还待观察;另外,还有大量的众创空间是各地政府直接或间接操盘,运营能力普遍较弱。
毫无疑问,WeWork入华,或许给中国同行带来更多新鲜血液及创新启示。但WeWork这种将文化内涵、精神及个性需求、商业价值绑定变现的模式背后有着强大的创新体系的支撑。
如美国拥有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年轻人创业热情高,且准备充足,目标明确。在美国,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创业,而非一心进入大公司上班。这让各类WeWork式的联合办公空间有非常大的需求。
所以,希望WeWork入华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和商业文化的新鲜血液,还有创新机制与体系的完善。